氧化型杀生剂一般都是较强的氧化剂,能使微生物体内的一些和代谢有密切关系的酶等结构发生破坏而杀灭微生物。
氯是最常用的杀菌剂。由于它具有价格低廉、杀菌有效、使用方便等优点,至今仍为许多工厂所应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饮用水都采用氯气进行消毒杀菌。但是,氯在消毒过程中,可能使水中微量的有机化合物氯化,氯代化合物有毒性,甚至有潜在的致癌危险。因此,许多国家在饮用水中不使用氯,而改用其他药剂,如二氧化氯、臭氧等。
氯溶解在水中,和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次氯酸和氯化氢。杀生作用主要是依靠具有强氧化能力的次氯酸:
Cl2+H2O→H0C1+HC1
据测定,上述反应在0°C时,不到1s钟就能使溶解在水中的氯几乎全部转化为次氯酸。生成的次氯酸在极性水分子的作用下又进一步发生电离:
H0C1→H﹢+OCL﹣
电离程度取决于溶液的pH值。一般pH值在6.5〜9.0的范围内发生强烈电离;而当pH值小于6.5时,游离氯几乎完全是以次氯酸形式存在。
如果pH值大于7.5,电离产生的H+离子就会被中和,因此会加速次氯酸(HOC1)的电离,从而又会加速氯的水解。这样就会使投加的氯很快被消耗,而在水中遗留较多的次氯酸根(OCL﹣)离子。人们在实践中发现:随着溶液ph值的升高,氯的杀菌效果下降;相反,只有pH值下降,使HOC1的电离受到抑制,才能发挥良好的杀菌效果。